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析了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對2015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作了戰略部署,尤其是對如何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如何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作了深入闡述。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與國外應對“新常態”的方案相比,我們更註重從戰略全局高度科學認識“新常態”,更強調運用改革與創新的方法來適應“新常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條件和外部需求環境都已發生深刻變化,要求經濟增長速度進行“換擋”,要求經濟增長目標向合理區間進行“收斂”。隨著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外部需求出現萎縮,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世界經濟,呈現出“總量需求增長緩慢、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鮮明特征,使得我國以高速增長的外部需求出現萎縮。同時,我國面臨傳統人口紅利逐漸減少,資源環境約束正在加強,既得利益集團對改革的阻撓等“頑疾”難以根除的風險和挑戰,改革紅利有待進一步強有力釋放。
  應當說,新常態包含著經濟增長速度轉換、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動力變化、資源配置方式轉換、經濟福祉包容共享等全方位轉型升級在內的豐富內涵和特征。新常態下,增長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轉換,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換,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資源配置由市場起基礎性作用向起決定性作用轉換,經濟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轉換。這一系列深刻的變化,使得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改革與創新任務更加迫切。概括來講,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實現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新常態。新一屆政府將轉變職能和簡政放權作為深化改革的“馬前卒”、“當頭炮”,已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效。截止到2014年10月底,新一屆政府已累計下放和取消行政審批等事項600餘項。新常態下,要繼續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重點解決監管“短板”和服務滯後問題,著力解決好“最後一公里”問題,尤其要加大對地方改革的指導和檢查。與此同時,要積極建立第三方評估長效機制,把那些含金量高的、管用的審批事項徹底放給市場和企業,真正為市場和企業鬆綁,真正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二是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新常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4年1至3季度,GDP增速為7.4%,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達到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這顯示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升級的良好態勢。值得著力指出的是,我們要高度重視需求結構的積極變化。2014年以來投資增速繼續高位放緩,出口增速換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繼續增強,1至3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48.5%,比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高7個百分點左右。要繼續推進需求結構改革,發揮好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尤其要積極尋求新的消費熱點和增長點。
  三是深化財政金融改革,支撐產業邁向中高端新常態。新常態經濟是產業結構處於中高端的經濟,這就要求有健全的財稅金融體製做支撐,要求聚焦“激活力、補短板、強實體”,使中高速增長與中高端產業相適應。2014年1至3季度,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3%,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態勢良好。從財稅體制改革層面看,要加快“營改增”改革,適時在生活服務業、建築業等行業進行“營改增”試點,要進一步加大對生產性服務業的財稅支持力度。從金融體制改革層面看,要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拓寬金融機構負債產品市場化定價範圍,使金融產品真正服務於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四是發揮創新驅動的原動力作用,實現創新驅動經濟新常態。改革與創新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新常態經濟是創新驅動型的經濟,必須將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應用轉化能力放在促進形成新常態經濟的核心位置。要更多支持創新型、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儘快形成新常態下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產業驅動力。尤其要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國家創新體系,堅持走創新驅動和內生增長之路,努力形成“人人創新”、“萬眾創新”的新局面。
  五是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實現擴大開放新常態。當前,新常態下擴大開放的重點任務是加快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落實好“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政策工具,加快上海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建設。要充分利用APEC會議、東亞峰會、博鰲論壇等機制平臺,積極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推動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努力打造高水平全方位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原標題:新常態下改革者強創新者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vmtbomkbts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