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動機:作為北京城市的一張文化“名片”,散落在衚衕中的各類名人故居,其歷史價值與保護現狀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儘管北京市在名人故居保護方面採取“掛牌”等措施,但這一做法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政策層面認識上的分歧,實際執行中不斷出現的困難,制約了名人故居保護的步伐。
  北京市2003年啟動的名人故居掛牌保護工程,推行至今卻是阻力重重,甚至面臨被擱置的窘境。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期調查發現,在有據可查的308處名人故居中,僅有近三成被掛牌保護。
  北京有多少名人故居,官方從未公開過具體數字。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解釋說,目前實施的法規政策中沒有對名人故居的確切定義,此前在文物建築的名類中也沒有名人故居類別,文保單位的統計中不涉及該類,所以名人故居的具體數字很難統計出來。
  根據北京市政協2005年的一項調研顯示,西城區有名人故居196處,東城區有112處名人故居。從建築類型看,這些名人故居主要是傳統的四合院,少量是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築。不過,308處名人故居的保護並不容樂觀。據統計,已拆除的故居有98處,占故居總數的31.81%;還有三成的故居年久失修,成為大雜院;剩下的名人故居或是其後代的私宅,或被不同的單位占用。
  據北青報記者瞭解,摸清名人故居家底後,文保專家提出首批共50處名人故居掛牌,加上31處作為文保單位已經掛牌的名人故居,掛牌受保護的故居數占308處故居總數的近三成。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名人故居掛牌保護工作推行至今卻不了了之。一位熟悉情況的文保專家表示,由於對名人的認定各方意見不同,如李鴻章這樣的“反面人物”是否屬於名人爭議頗大,文保部門對名人故居的掛牌一直持謹慎態度。
  除政策層面認識有分歧外,實際執行中也是困難不斷。市文物局原局長孔繁峙告訴北青報記者,不少名人故居早被拆除,不具備掛牌條件;成為大雜院的名人故居,院內的居民對掛牌意見很大,擔心游客涌入影響正常的生活;被單位占用的名人故居,其產權單位也不希望被打擾。多重原因造成名人故居掛牌工作幾乎被擱置。
  本組文/本報記者 李天際 趙婷婷
  本組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觀點
  掛牌是名人故居保護的有效途徑
  雖然名人故居掛牌保護阻力重重,但多位文保人士指出,現有條件下,掛牌是名人故居保護的最有效途徑。
  市文物局原局長孔繁峙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說,掛牌是名人故居保護措施中最常見的一種,也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註。“名人故居的歷史價值被人們接受了,就能達到保護的目的,但這個過程要註意擾民等問題,為推進名人故居掛牌創造條件。”
  不過他也強調,名人故居的保護不只是掛個牌子這麼簡單,要使這些故居與周邊環境構成完整的歷史,將故居所在的衚衕文化一併展示。“現在很多故居是被保護起來,但所在的衚衕拆沒了,孤零零的故居根本找不到歷史的痕跡。”他稱,名人故居的保護不是刻意的保留,要尊重故居所在的歷史和生活形態。
  回應
  市文物局:將調研名人故居保護現狀
  名人故居保護堪憂的現狀是否繼續?北青報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瞭解到,目前,文物部門已啟動名人故居與文物保護關係的課題研究。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人進一步表示,文物部門將針對名人故居的保護現狀,以及是否能納入文物保護之列等情況進行調研,未來將會同國家文物局等主管部門共同研究出台相關標準,加強對名人故居的保護力度。製圖/沙楠
  探訪
  北京歷史上名人輩出,現存的名人故居,一部分納入到文物保護的範疇,但這其中,只有少數名人故居得到很好的關照;其餘的故居雖列入文保單位,但多年的演變已成為大雜院,保護難度巨大。而游離於文保“光環”之外的那些名人故居,保護狀況更是令人擔憂。上周,北青報記者分別對上述有代表性的名人故居進行實地探訪。
  樣本一
  名稱:茅盾故居
  身份:北京市文保單位,已掛牌
  現狀:整體保護完好,免費對外開放
  位於南鑼鼓巷後圓恩寺衚衕的茅盾故居是一座兩進的標準四合院。門口掛著北京市文物局製作的不鏽鋼標牌,用中英文對茅盾其人進行介紹。
  1974年,茅盾全家遷至該院,直至茅盾1981年逝世後,這裡被闢為茅盾故居,向公眾開放。院內的房屋朴實無華,五棵高大的樹木遮天蔽日,涼意濃濃,正房前一尊漢白玉的茅盾半身像令人肅然起敬。
  如今,前院闢為展廳,介紹茅盾的生平和著作。後院曾是茅盾的書房兼卧室,但大門上鎖,不允許入內參觀。屋內陳設保持著原貌,幾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舊傢具,一張單人床以及一張三個抽屜的書桌,衣架上一件睡衣上佈滿補丁。
  看門人告訴北青報記者,歷經30多年,故居沒有遭受破壞,保存非常完好,每天有近百人來此參觀。
  樣本二
  名稱:康有為故居
  身份:北京市文保單位,已掛牌
  現狀:所在衚衕已拆遷,故居破舊不堪
  康有為故居位於菜市口東南角的米市衚衕,但要找到米市衚衕並不容易,因為整條衚衕已經拆遷。
  衚衕北口圍著施工擋板,繞過工地,從一處堆滿廢料的豁口進入,踩著遍地的垃圾和污水,在一根電線桿上看到米市街的牌子,但形成於明朝、因有米糧集市而得名的米市衚衕早已成為一片廢墟。
  一處孤獨屹立的破舊宅院就是康有為故居。院門一側,是醒目的北京市文保單位標誌,還有一塊市文物局掛的不鏽鋼標牌。院門口處,兩個石質門墩雖不完整,卻依稀可以看出獅子的原型,向人們透露了這裡曾經的繁華與興盛。院內隨處是私搭亂建的房屋,頭頂拉起的晾衣繩,橫七豎八的電線,讓人很難看出當年的舊貌。只有個別的老房子,還保留著古色古香的氣息。
  康有為故居核心區——七樹堂,破舊的建築外拉起圍擋,上面貼上“重點文物,請勿靠近”的標語。
  院內值班室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周圍都在拆遷,院里大多數居民都搬走了,但這個院子不會拆,將來全部騰退之後進行修繕,但具體用途並不清楚。
  樣本三
  名稱:大刀王五故居
  身份:東城區普查登記文物,未掛牌
  現狀:成為大雜院多年,一下雨就積水
  東城區西半壁衚衕13號院,便是大刀王五的故居。窄窄的門前,懸掛了一塊東城區文委頒發的普查登記文物的金屬標牌,上面不見大刀王五故居的字樣,只有“源順鏢局”四個大字。
  進入院內,地面坑坑窪窪,當年的老瓦已經被現代的石棉瓦代替,屋檐下曬著衣服。張大媽已經在這裡住了60多年,她告訴北青報記者,現在這裡只有兩戶老住戶,剩下的7戶人家都是外來的租戶。
  “上世紀50年代前院鏢局的馬棚還在,我們出門都很小心,就怕被馬踢著。”張大媽說,當年院子非常氣派,方磚鋪地,種著棗樹和花草。後來院里的住戶增多,房子不夠住,人們隨意搭建房屋,故居終於成了大雜院。
  “一到下雨天,院子里就積水,還不停地往屋裡流。”張大媽說,眼瞅著又要進入汛期,居民們都盼著能有人來修修院子。  (原標題:北京名人故居掛牌保護面臨擱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vmtbomkbts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